首页要闻时政国际军事财经港澳经济消费法治反腐交通环保地方舆情民生社会科技生活商务健康文化

中国日记 | 一缕药香越古今

2021-05-14 07:16:3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

5月12日,正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

 

医圣祠

  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所在地,占地面积12030平方米。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

  出生在南阳的张仲景,因“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在汉灵帝时期被推举为南阳郡的孝廉,后官至长沙太守。为官期间,张仲景体察民情,留心各种疾病,搜集民间方剂。东汉末年,瘟疫大流行,百姓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大批死去,张仲景决意研究起因和治疗方法,最终著成了《伤寒杂病论》。

 

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民国刻本)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我国最早的辨证论治经典著作,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分析判断病人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看重整体、着眼于“病的人”,而不是看重局部、只关注“人的病”,从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医圣祠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书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系统地分析了伤寒感热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及处理方法,并创造性地确立了伤寒类疾病“六经”与“八纲”的辩证论治原则。该书原有十六卷,后代传下来的只有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改编过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此外,医圣祠还出土了东汉针灸穴位女灰陶人,陶人身高24厘米,胸宽7厘米,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穴位。它是我国最早的人体经络模型之一,为研究我国医学史及针灸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已逾两千。此外,日本、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

  中医药文化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至今鲜活的印记。1800多年后的今天,《伤寒杂病论》仍是中医院校的主要基础课程,且在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再立新功。

  疫情发生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其中的一“方”清肺排毒汤,就是由《伤寒杂病论》中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等基础方化合而成,在阻断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和危重型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在中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中华医学的古树,正在南阳这片土地上结出更多饱满的果实。

  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阳市共有73家中医医院,657家中医诊所,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中西医)郎中”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格局。

  作为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南阳拥有以“八大宛药”为代表的天然药物2436种,全市中药材种植品种79个,种植面积185万亩。其中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世界艾乡”的品牌正在打响。截止2020年底,中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文字 李芸 设计)

亚洲中国新闻网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亚洲中国新闻网
24小时排行榜
  • 二维码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49号 工信部备:京ICP备2020045465号 注冊證 Copyright 2020 亚洲中国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